【圆鼓如何系,圆鼓编绳】

圆鼓的历史

〖壹〗 、合阳,这座《诗经》的发祥地 ,自古以来鼓乐文化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。早在战国时期 ,魏文侯十七年(公元前429年),合阳就已经出现了五圆鼓这一独特的民间吹打乐舞蹈表演 。它的诞生并非偶然,而是历史的积淀与祭祀 、战争需求的结合产物。五圆鼓最初的用途主要是在葬礼上 ,通过民间吹打乐的形式展现。

〖贰〗、圆鼓原为满族萨满教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伴奏乐器 。《满族祭神祭天典礼》中有:“其鼓别有 手鼓、架鼓,俱系主家自击。紧缓一以萨吗(满)鼓声为应。”历史较为久远 。

〖叁〗 、圆鼓舞流传于吉林延吉、龙井等地。圆鼓是朝鲜族一种古老的乐器,形似汉族小鼓  ,直径35厘米 。演奏时席地而坐 ,左手击拍,右手执槌敲击鼓面与鼓边用于歌舞伴奏时 ,演奏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,后演变发展为舞蹈形式 。

萨满鼓的宁安的抓鼓

演奏方式:演奏者一手持鼓,一手执鼓鞭进行击奏。与粗大的鼓槌相比 ,鼓鞭显然更加轻巧和灵活。

黑龙江省宁安县,即古宁古塔,是满族的聚居地 。1992年9月 ,我在这里进行田野作业时 ,对著名的满族富察哈拉萨满所藏的依姆钦进行了详细的测量、拍照和记录。该依姆钦即“宁安鼓 ”。宁安鼓近似椭圆形,但鼓面纵横径尺寸相差不大,接近标准圆形鼓的形制 。鼓圈为木制 ,宽5cm,厚不一,约为12cm 。

鼓鞭:竹制。在经过削刻的竹篦上缠绕布条 ,鼓鞭的长度为41cm,宽1cm。

满族“单鼓”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?

〖壹〗 、鼓形与鼓面:单鼓的基本鼓形与依姆钦一样属不规则的圆形:扁圆形、团扇形、桃形 。清代的太平鼓活动中,亦见有八角形的单鼓。与依姆钦不同的是 ,它的横径长于纵径,一般为40cm左右。单鼓的鼓面以革蒙制,如牛 、羊、驴皮等 ,以羊皮居多 。

〖贰〗、八角鼓,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,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 ,又称单鼓。鼓体扁小 ,鼓面呈八角形,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。鼓框用八块乌木 、紫檀木、红木、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;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比较好的木料嵌拼而成 。

〖叁〗 、鼓以单牛皮冒铁圈,有环数枚在柄 ,且击且摇,其声索索然”。该书所记的满族萨满鼓为:铁圈 、蒙革,下有一柄并缀环 ”。

〖肆〗、八角鼓是满族人民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 ,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,又称单鼓 。八角鼓的全班应包括鼓、柳 、彩三种。鼓是八角鼓,柳是小曲 ,彩是戏法。板鼓是汉、纳西、土家 、侗、蒙古等族的一种棰击膜鸣乐器,又名单皮、班鼓 。板鼓因适用的剧种不同,而在规格上有大鼓膛 、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 。

萨满鼓萨满鼓的外形和使用方法

〖壹〗、这些萨满鼓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 ,鼓圈宽窄不一,鼓身大小不一,鼓槌形状多样 ,包括棒式、锤式 、鞭式、铲式等 ,且通常配以金属环或铃作为装饰。执鼓方式为“抓执型”,即通过抓握鼓背中心的皮条或铁环来执鼓演奏。

〖贰〗、可分别击在鼓心 、鼓边或鼓框上,也可左手推拉铁环撞击鼓背 ,或双手配合交错敲击,以获得不同的音响效果 。发音柔和响亮,无固定音高。萨满鼓原为萨满教祭祀仪式中表演的舞具和乐器。后来民间用于祭天祭祖 、烧香还愿、欢庆丰收、节日娱乐等场合中 。

〖叁〗 、赫哲族萨满鼓外形呈椭圆状 ,鼓框用桦木板条弯成。大者鼓面长径100厘米、短径80厘米、鼓框高5厘米;小者鼓面长径30厘米~50厘米 、短径20厘米~30厘米,单面蒙以狍皮,用鱼鳔将其粘于鼓框上。

〖肆〗、演奏方式为一手执鼓 ,一手执鞭击奏 。与粗大鼓槌相比,鼓鞭轻巧灵活,更适合击奏。

五圆鼓面临问题

〖壹〗、其次 ,五圆鼓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存在问题。缺乏系统的音乐和舞蹈编排,传承主要依赖口耳相传,这无疑增加了技艺传承的难度 ,使得五圆鼓的发展步履维艰 。再者 ,表演所需道具的匮乏在乡村活动中造成了阻碍。

〖贰〗 、五圆鼓的表演结构分为四个部分:引子、双凤朝阳(双锁呐)、打五圆和结尾,每个部分都展现出了鼓手的精湛技艺。

〖叁〗 、其次,学术价值是五圆鼓不可或缺的部分 。五圆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锣鼓与民间器乐巧妙地结合 ,这种结合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样,也反映了民间艺术的深厚底蕴 。对于研究我国舞蹈史、民乐史以及民间风俗,五圆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文化线索 ,为学者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平台和视角。

〖肆〗、再者,五圆鼓的节奏特色鲜明,它强调节奏的强烈与简朴并重 ,表演者在音乐的律动中游刃有余。他们通过精准的槌法变化,展现出节奏的张弛有致,时而激昂 ,时而舒缓,这种协调的节奏美是其不可忽视的特点 。

〖伍〗 、富有感染力。当鼓点振节,音符跳跃 ,其动听程度令人难以忘怀。随着时间的推移 ,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精心打磨和创新,五圆鼓逐渐从葬礼的专属,走向广场和舞台 ,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表演艺术 。它逐渐摆脱了原有的局限,登上了大雅之堂,成为一种独特的鼓舞形式 ,流传至今,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。